地 址:四川宜宾南溪罗龙工业集中区
电 话:0831-3392372(营销、采购) / 3392916
传 真:0831-3392381
联系人:庞凯 / 潘国庆
手 机:13890915649 / 15883129779
邮 箱:schgjx@139.com
邮 编:644104
昨日,上海迎来了今年最高温的一天。而在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的一间容纳200人的会议室里,爆满的人气使其热度尤胜室外的炎炎烈日,201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论坛就在此召开。
与会的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透露,经过前期对上海、沈阳、重庆、哈尔滨等地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机器人 41.46+0.471.15%的机器人产业调研与座谈后,《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正上报发改委和科技部及其他有关部委,“我想指导意见很快会正式发布。”⊙记者 黄世瑾 ○编辑 阮奇
机器人市场明年超越日本
对于机器人的作用,王卫明表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是产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作为数字化智能化在工业领域的代表,发达国家均将工业机器人作为其制造业复苏的主要途径。”
2004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年增长率保持在40%,这一增速自2008年之后呈现加快趋势。王卫明表示,在工业机器人50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工业机器人有如此巨大的需求。2012年全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同比继续保持51%的增长,可喜的是,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则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这为扩展其应用打开了空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机器人拥有量仅是日本的五分之一、美国和德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从机器人密度(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上看,韩国是347台,日本是339台,德国是261台,而我国仅为10台,差距十分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前机器人发展阶段与曾经的日本颇为相似。将我国目前发展阶段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存在大量共同之处。如,GDP增速下滑;核心制造业地区人均GDP在1万美元左右;人口增速大幅放缓,均面临劳动成本上升的情况等。而上世纪80年代正是日本两大工业机器人巨头发那科与安川集体告诉成长的时期。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将迎来战略发展期,预计我国市场将在2014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国外产品占据七成市场份额
虽然我国机器人市场即将成为世界第一,但是这个市场却被国外产品把持。
据中国机器人网统计数据,2012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占据前十位的以国外品牌为主。其中,发那科、安川、KUKA、ABB“四大家族”稳居前列,销售数量分别高达3900台、3850台、3470台、3200台。紧随其后的还有欧地希和松下,销售量分别为2000台和1600台。川崎、那智和现代三家厂商的销量均为1000台左右。
“国外巨头把持七成以上市场份额的情况并不是毫无来由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认为,它们在工业机器人行业拥有40年以上的丰富经验,这是最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作为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行业,规模必然带来效率,“国内企业有人总结过,机器人行业100台刚刚起步,500台打平成本,1000台开始赚钱。”
并且,国内企业在主机成本和可靠性品质上也不如国外品牌。王田苗以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为例,国内产品平均在8000小时,而国外同类产品可达数万小时,“国外机器人巨头在零部件、集成商及工艺上的努力是长期的,必然相对国内企业有巨大的优势。”
将制定行业准入标准
面对光明的前景与产业化起步初期的薄弱基础,与会专家均表示需要尽早建立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共性技术平台等“顶层设计”。
王卫明表示,指导意见将统筹规划围绕工业制造领域实际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强调产业布局,引导机器人产业平衡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他表示,工信部将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指导意见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首先,注重产业研发,突破技术瓶颈。针对主要应用及产业急需,推进工业机器人全寿命可靠周期评价,突破控制器、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开展国产关键零部件的集成化研究,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一批产业机器人的实验室、技术中心。
第二,推动应用示范,配套相关行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汽车、电子、军工、物流、医药、危险品制造等行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利用工业机器人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运行效率。“上周,我们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工业机器人的推介会,主要是跟民爆行业的对接。由于民爆行业具有很高的危险性,所以我们一直希望能在民爆行业广泛地推广机器人的运用。这实际上也是希望开拓工业机器人的下一个重点使用领域——危险品制造。”王卫明说。
第三,根据区域特色,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导具有技术与产业优势的地区,结合科研能力、产业基础,科学谋划有序推进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并协调推进工业机器人标准化体系建设,包括行业技术标准及重点应用标准。